【澳门日报】全球首例!中山一院完成 “無缺血”心臟移植

2021-07-20

 

【澳門日報消息】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今日舉行新聞發佈會,宣佈世界首例“無缺血”心臟移植手術獲得成功,這是該院首創“無缺血”器官移植技術繼應用於肝移植、腎移植後,首次應用於心臟移植領域。此次手術中實現了全程不中斷血流、心臟不停跳。

中山一院副院長、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何曉順教授受訪稱,期待“無缺血”器官移植技術不斷完善後,逐步向港澳及國際地區推廣。但他指出,由於目前粵港澳仍存在制度障礙,人體器官跨境運輸受限。期望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,未來能逐步突破人體器官跨境運輸和器官移植技術共享等障礙,更好滿足港澳居民的醫療需求。

 

 

對於本次“無缺血”心臟移植的技術難點,何曉順教授介紹,由於心臟是對缺血損傷最敏感的器官,若離體缺血時間超過6小時,手術風險將大幅增加。如何破解心臟移植過程中的缺血損傷難題,一直是全球科學家的重點研究方向。

為此,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、心臟外科、體外循環科及手術麻醉中心等多學科團隊組成聯合攻關小組,經過兩年多探索,進行了幾十例大動物實驗,最終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心臟移植技術流程,並將該技術命名為“無缺血心臟移植術(Ischemia-free Heart Transplantation,IFHT)”。

一切準備就緒,心臟移植團隊正等待著一位合適的患者出現。5月24日,67歲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診時被診斷為“擴張型心肌病”,心臟核磁共振、超聲心動圖、血液檢驗結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臟已進入終末期,心臟最重要的動力來源——左心室的收縮功能已經減退到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,同時,他還患有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肺動脈高壓、腎功能減退等基礎病變。

專家們一致認為,除了心臟移植,其餘的常規手術治療已無法解決福伯的心臟問題。另外,由於福伯患有嚴重心肌病、心力衰竭,且合併中度以上肺動脈高壓,若實施傳統心臟移植手術,面臨的風險也很大。隨着時間推移,福伯已經需要接受主動脈內球囊植入及呼吸機輔助呼吸,進入等待移植的緊急序列。

6月26日上午,等來合適供體後,何曉順教授主持召開了首例“無缺血”心臟移植術前籌備會,與10多個學科專家組成的心臟移植團隊進行三個多小時的術前討論。

專家團隊對手術的計劃安排、實施細節、應急預案等進行詳盡的推演,將手術過程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模擬和應對演練,確保手術萬無一失。

6月26日下午2時,福伯和受體捐贈者同時進入手術間。“無缺血”心臟移植手術歷時4.5小時,實現將捐獻者心臟在“不中斷血供”、“不停跳”的情況下移植給受者。福伯於術後36小時拔除氣管插管,目前已度過術後早期的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徵關,心臟和各個臟器功能都順利恢復,近日可出院。

發佈會上,原衛生部副部長、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,布萊根婦女醫院移植外科主任和移植外科研究主任、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Stefan Tullius,歐洲移植協會前任主席Björn Nashan均發來賀電,認為此次心臟移植獲成功,再次證明“無缺血”器官移植技術的成熟與革新。

 

报道链接:https://appimg.modaily.cn/amucsite/web/index.html#/detail/9790891

报道时间:2021-07-16